

恩福
2015
年1月
Vol. 15. No.1
7
時
代
話
題
檢視對美籍猶太人的民意調查,……2005年,四分之三支持美國政府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施壓,完成“兩國論”的
和平談判。
The polls of American Jews showed that . . . in 2005 three quarters supported US government to pressure Israel and Palestine
to reach peac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"nations".
用,經濟凋敝。
定居點以及其保護措施不但奪取了巴勒斯坦
人的土地和農地,拆除了他們的房屋,根據以色列
的人權組織(
B’Tselem
)報導,當地居民遭新移民
攻擊的事也經常發生。當然,巴勒斯坦人攻擊猶太
人的事也時有所聞,只是兩者受到法律保護的差距
有天淵之別,以致一份以色列報紙(
Haaretz
)評論
說:“法律不是法律,唯有新移民才至高無上。”
由於很多媒體的新聞都遭過濾,外地所能聽到的暴
力事件,其因果、是非與真相很難判定。
猶、阿間的差異,讓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公民
心生不平。除了拉賓當政的那幾年力圖改善以外,
阿拉伯人深深感受到種族歧視與仇視。在以色列國
境之內, 猶太人大多數並不平等對待阿拉伯公民。
縱使真正欺負人的佔少數,但不平等、不自由的氛
圍瀰漫。
2009年以色列國會選舉中,斬獲最多的是利
伯曼(
Avigador Lieberman
,現任外交部長),他的
支持者竟高喊:“消滅阿拉伯人!”,令人毛骨悚
然。以色列國會議員開始有人發話:容讓阿拉伯人
和猶太人共存是不合適的。有人開始醞釀“廢除阿
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之一”。“人口遷移”的呼聲也
出現──要把阿拉伯公民趕出以色列。2010年一次
民調發現,53%以色列猶太人贊成驅逐阿拉伯公民!
當地的阿拉伯基督徒,雖然祖先在這聖地居住
了將近兩千年,近年卻紛紛離開。他們說,並非因
為受到穆斯林的迫害,乃是逃避占領者的肆虐。而
以色列拒絕與巴勒斯坦人談判,他們看不到希望。
這就是“基督教錫安運動”所無條件支持的以
色列的現狀。當然,一般遊客不見得看得到,更感
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悲哀。
美籍猶太裔的新趨勢
《野獸農莊》與《一九八四》的作者奧維爾
(
George Orwell
)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:“誰能
控制過去就能控制現在,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
去。”許多人生活在有權力之人所建構的過去和現
實裡而不自知。我們所閱讀到的新聞或是歷史,往
往是有心人刻意編織、裁剪的。這個事實應用到以
色列相關問題上非常貼切。因此,想知道真相不是
很容易。
在“六日戰爭”之前,美籍猶太人領袖相當支
持黑人的民權運動,認為以色列建國的自由理念,
與黑人爭取民權有很多相似之處。然而這種趨勢在
1967年以後開始轉變。猶太人的“受害心態”開始
高漲,代替了“猶太教”的教理,猶太游說團開始
特別注意伸張“猶太權力”,而不是猶太教的道德
價值,權力訴求代替了道德訴求。
任何運動或機制,在沒有約束的權利訴求之
下, 權力的濫用幾乎是必然的結果。權力不僅是為
求生存,更是用來毀滅。他們把猶太人在歷史上所
承受的災害,不加思考地投射在今天以色列國的現
實環境裡。
猶太游說團在美國的力量是人所共知的,無
論是在國會或是地方政府,他們憑著雄厚的資金,
讓需要政治獻金的政客們趨之若鶩。這些游說團(
如
AIPAC
)背後有猶太富豪的支助;這批富豪大半
已年逾60,他們成長於1967年前後猶太權力高漲的
氛圍裡,危機意識高,帶著受害心態,活在“猶太
大屠殺”的陰影之下。他們只看重權力和利益,對
以色列政府無條件支持,不將道德原則放在考慮之
內。他們是以色列強硬政策死忠的擁護者,他們的
金錢也大大影響了美國的政壇。
可是美國猶太人年青的一代卻不同,他們生
長在自由社會裡,所看到的是強勢的以色列,對“
大屠殺”並沒有類似的情結。他們對以色列政府的
做法大不以為然,認為父兄的受害心態不合現實,
是“部落思維”,缺乏原則。以色列政府愈趨強
硬,與美國年青一代的猶太人距離就愈遠。
檢視對美籍猶太人的民意調查,1983年,83%
對以色列政府的措施感到不安。1989年,超過一半
不同意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強硬政策。90年
代末,幾乎三分之二支持巴勒斯坦立國;大多數反
對以色列繼續開闢新定居點。2005年,四分之三支
持美國政府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施壓,完成“兩國
論”的和平談判。
基督徒的轉變
美國基督教,特別是福音派,本來一面倒向
以色列政府。
CUFI
號稱有五千萬到一億位福音派信
徒支持。可是最近情勢開始轉變。根據2010年在洛
桑會議上所作的一次調查,參加會議的基督徒中,
主張支持以色列的佔少數(34%,美國基督徒當中
則只有30%);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持同等同情度
的,為49%。
同年,《今日基督教》雜誌一篇文章《被告席
上的基督教錫安主義》,介紹了兩部紀錄片:《等
待哈米吉多頓》和《上帝站在我們一邊》,兩部影
片分別挑戰“上帝要藉著今天的以色列完成祂的末
日計劃”的理念。